中国优生与遗传
主办单位: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
国际刊号:1006-9534
国内刊号:11-3743/R
学术数据库优秀期刊 《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》来源期刊
       首 页   |   期刊介绍   |   新闻公告   |   征稿要求   |   期刊订阅   |   留言板   |   联系我们   
  本站业务
  在线期刊
      最新录用
      期刊简明目录
      本刊论文精选
      过刊浏览
      论文下载排行
      论文点击排行
      
 

访问统计

访问总数:44551 人次
 
    本刊论文
64层螺旋CT颈椎采集模式放射剂量的临床分析

    颈椎损伤在临床中较为常见,在对此类患者进行临床诊断时,多层螺旋CT可以采用多平面重建的方式来使其得到准确的诊断[1]。在对此类患者进行临床诊断时,多层螺旋CT图像采集具有经济、损伤小、方便、快捷等特点,目前,多层螺旋CT已经成为了颈椎损伤诊断过程中的首选方法[2]。不过在实际的应用过程中,通常会涉及到扫描过度而出现放射剂量过大的情况,因此,在实际的临床应用过程中,准直器宽度的选择已经成为了多层螺旋CT诊断颈椎损伤的关键[3]。本研究将对64层螺旋CT不同颈椎采集模式的放射剂量进行分析比较,现报告如下。

  1 一般资料与方法

  采用西门子公司所生产的64层螺旋CT检测仪来对标准水模进行扫描,以此来得到整个模体的侧位标绘图,本研究中的扫描长度为30mm。扫描过程中的参数如下:电压为120KV,FOV为300mm,pitch为0.9,本研究的电流采用自动毫安技术。

  根据扫描方式的不同将其分为A、B、C三组,A组采用64×0.6mm的模式进行采集,B组采用24×1.2mm的模式进行采集,C组采用20×0.6mm的模式进行采集,每组扫描30次对每次扫描的有效球管电流数值、扫描时间、平均容积剂量指数等进行记录,并计算出相应的平均有效剂量以及剂量长度。

  1.3统计学分析

  采用SPSS18.0软件对本研究的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,计数资料对比用χ2检验,计量资料对比用t检验,Ρ<0.05说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。

  2 结果

  三组的平均容积剂量大小为C组<B组<A组;C组的平均容积剂量较A组降低了21.92%,相较于B组降低了18.58%;三组采集结果的平均容积剂量存在明显差异,具有统计学意义,Ρ<0.05。其具体情况如表1所示。

  表1 三组采集模式的扫描剂量比较

  组别扫描时间平均有效剂量测量长度平均容积剂量

  A组3.380.087828.359.25

  B组2.760.085827.728.87

  C组7.350.068722.137.22

  3 讨论

  大量的研究资料表明,在对伤后存在严重颈椎损伤以及颅脑重度损伤的患者进行诊断时,与X线平片检查相比,CT检查可以发现更多的骨折,并明确椎管与骨折块之间的关系。在对此类患者采用CT检查的方式进行诊断时,每旋转1次Z轴方向,扫描覆盖的范围为激活的探测器准直和排数的乘积[4]。随着探测器排数的不断增加,再加上CT检查属于容积扫描中的一种,因此,Z轴的覆盖面积也就随之增加。绝大部分患者在行CT扫描检查的过程中,均会出现不同程度的过度扫描的情况,导致患者体内存在过量的放射剂,为了降低患者在扫描过程中体内放射剂的产生量,在扫描前就必须对CT准直器的宽度进行适当的选择。

  本研究的结果显示, 64×0.6mm模式(A组)、24×1.2mm模式(B组)以及20×0.6mm模式(C组)在平均容积剂量大小分布方面为C组<B组<A组;C组的平均容积剂量较A组降低了21.92%,相较于B组降低了18.58%;三组采集结果的平均容积剂量存在明显差异,具有统计学意义,Ρ<0.05。由此可见,在对劲椎损伤患者行64层CT螺旋扫描处理时,20×0.6mm采集模式的放射剂量最小。

  综上所述,在对劲椎损伤患者行CT检查时,一定要严格按照低剂量的原则来对其准直器的宽度进行选择。即在满足临床诊断需求的条件下,尽量选用放射剂量最小的模式来进行扫描,以此来降低患者在诊断过程中的辐射剂量。

  参考文献:

  [1] 李晓娜,彭志刚,马晓晖等。64层螺旋CT颈椎采集模式放射剂量的分析[J].实用放射学杂志,2011,27(1):108-110.

  [2] 刘建华。64层螺旋CT颈椎采集模式放射剂量的临床分析[J].吉林医学,2012,33(16):3498.

  [3] 李晓娜,彭志刚,马晓晖等。16层螺旋CT颈椎采集模式扫描剂量的分析研究[J].河北医药,2010,32(9):1070-1071.

  [4] 李晓娜,彭志刚,马晓晖等。64层螺旋CT颈椎外伤低剂量扫描[J].中国临床医学影像杂志,2012,23(1):21-24.

特别说明:本站仅协助已授权的杂志社进行在线杂志订阅,非《中国优生与遗传》杂志官网,直投的朋友请联系杂志社。
版权所有 © 2009-2024《中国优生与遗传》编辑部  (权威发表网)   苏ICP备20026650号-8